电 话:022-88498333、84891540
手 机:13920806700、13920039567
Q Q:490913555
联系人:红果、江金金
地 址:天津市东丽区津塘路丽兴物流园C座432
近期以来,四中全会作为近期政治经济方面的大事备受社会各界关注,随着10月20日到23日召开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出明确信号,决定推动法治体系,更好地保障国家的稳定和治理。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政治上的顶层设计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产业经济发展的趋势性变化,下面笔者根据自己不甚成熟的理解对四中全会随后将引起的产业经济变化作出自己的解读,期望能对大家把握钢价市场走势有一定的帮助。
“依法治国”的由来和四中全会的愿景
早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就确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有学者称之为“依法治国”的1.0版。23日刚结束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所发布的公报,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十六字方针,则被视为升级的2.0版。或许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中国新时期法治建设的冲锋号 。
回顾过去30多年中国的法治建设,可以说,大部分时间是花在法制建设方面,也就是做到了各种法律的完备,有法可依中央到地方至今共有12000多部法律,已然形成一个体系,解决了是否“有法可依”的问题,现在要实现的是“有法必依”。换言之,这是从人治向法治的另一个重要跨越,深化法制,消除人治的弊端。
习近平总书记掌政后厉行改革,整治贪腐的力度之强前所未有,这是必要的治标之道,但最终还是得归结到治本,而制约官员的权力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只有做到这点,把他们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才能有效地逐步革除人治的积弊。
十八届四中全会十月二十三日闭幕,为期四天的会议,重点是讨论“法治”。大会通过了一份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虽然缺少实施细节,但为中国的法律制度改革,提出了总的纲领。以下是四中全会公报的四个要点。
首先,正如预期的那样,中央将减少地方官员对司法体系的控制。公报说,中国将设立巡回法庭,这将有效地切断地方法官与地方官员的联系。地方官员将更难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干涉法律程序。
今后,法治建设成绩将成为考核政府官员的重要“指标”,这就意味着,官员的升迁(或降职),在一定程度上将取决于法治工作的成绩。
第二,公报承诺,要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决定说,将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共产党还将努力提高政府透明度。这两项倡议,都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强党与人民联系的要求。他强调共产党官员必须回应群众要求,建立高效政府,改善党的形象。
第三,四中全会不同寻常地强调中国宪法的重要性。公报说,宪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公报说,“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并且提出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
第四,公报明确指出,“法治”并不意味着削弱共产党的权威。公报说,“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
在法治中国的框架下,政府首先是一个有限政府,这将给市场提供更多空间。如果政府能够做到依法执政,经济主体就会对未来有更确定的预期,其行为就会更加稳定。民间投资、市场创新也就具备了繁荣的前提。
依法治国在改革攻坚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也将发挥重要作用。对法治的强调将能够约束以前为人们所诟病的权钱交易,做到此次四中全会所要求的政治清明、社会公正。
在法治中国框架下,各政府部门对市场的规制将按照统一的法律来进行。明确的监管边界和实施模式将减少政策的主观性、任意性,从而减少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的冲突,提高市场运行效率。法治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后,四中全会所搭建的法治中国框架,将成为中国重要的一项改革红利以及获取更多红利的基石。
中国未来最大的红利就是制度红利,是法治红利。四中全会的召开对于巩固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和进一步推进三中全会部署的改革意义重大。如果没有法治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就会缺乏相应的表达机制。在依法治国的要求下,一些改革措施需要按照“权利化”、“义务化”和“责任化”的框架,通过科学立法和严格执法来推进。这样政府的行为更加规范,市场的预期也更加稳定。
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调整还会在更多领域出现。目前很多部门所出台的红头文件和一些基本的法律冲突,未来必须以法律为准绳进行清理。一些被人为分割或是设置障碍的市场也将被逐一打通。
此外,“负面清单”也有望得到推广。,负面清单对于政府来说是“法无授权不可为”,对市场来讲是“法无禁止皆可为”,这种机制是法治的体现。上海自贸区探索的这种机制,未来会在更多领域适用。
新常态下的宏观政策调控走向
根据经济学者的分析,经济“新常态”的特点可归纳为:速度下台阶与质量上台阶、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等。中国经济从“两位数”高速增长过渡到7%到8%的平台,且已持续两年多,经济增速“新常态”已经显现。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难以避免,显示了经济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零成本”。在转型过程中,降速并不可怕,关键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势头是健康向上、生机勃勃的。
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判断,政府已经明确:只要就业比较充分、物价比较稳定、居民收入同步增长、生态环保取得积极成果,经济增速比7.5%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可以接受的。
在调控方法方面,引入区间调控和定向调控,明确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确定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注重定向调控、定向施策,不“大水漫灌”,而是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地实施“喷灌”“滴灌”。在政策取向方面,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基本思路,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
一、关于年底宏观政策走向:全面宽松几无可能,定向调控依然可期
1、全面降息降准几无可能,定向调控依然可期。不管是市场还是政府内部,对是否应该全面降准降息都存在分歧。目前来看,支持定向调控的仍然是主流,这也和李克强总理最近一次在达沃斯的讲话基调吻合。政府层面已经对过去大规模刺激的后遗症有了清醒认识,意识到不可能通过“强刺激”政策对冲掉潜在增速的下滑,即便短期有效,长期也会加剧风险。全面降准降息的“强刺激”信号意义太强,而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不见得有效(银行可以提高上浮比例),“性价比”太低,不如定向调控来得实惠。预计5000亿SLF不是尾声,四季度仍会有定向调控措施出台。但值得注意的是,近期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支持全面降准降息的声音的确在增加,主要原因在于实体层面对融资成本高的抱怨较多,地方上的非法集资问题有抬头之势,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2、明年增速目标不再保7.5%基本已形成共识,但具体是“7%”还是“7-7.5%”尚无定论,目前来看,后者可能性较大。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提出“严把改革方案质量关,严把改革督察关,确保改革改有所进、改有所成”。这是重申“新常态”以来又一个加快改革的信号,而且相关部门可能会成立改革督查组,督促相关改革落实。这意味着未来决策函数中“促改革”将占据越来越大的权重,而“稳增长”的权重将有所下降。11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一个重要的观察窗口,将直接决定明年的改革能否切实推进。从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来看,下调增速目标、放弃“7.5%”已经基本形成共识,但具体定为“7”“7.2”“7.3”还是“7-7.5”仍存在分歧,目前来看,可能性较大的是定一个区间目标“7-7.5%”,这也符合李总理反复强调的区间管理和目标弹性。
3、地产政策“适度”松动或已箭在弦上,不是为了稳增长,是为了保障“合理”的住房需求。从政府角度来看,不会继续把房地产“工具化”,所以必须保持政策定力,遏制“投机”需求,类似2009年那样的全面刺激(7折优惠+天量信贷)不会再现。但大部分人也认为,房地产仍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应把房地产“妖魔化”。当前地产政策有“过紧”之嫌,主要表现在限制了“合理”的住房需求(首套房和改善型住房需求),下一步可能把这部分限制放宽,比如认房不认贷、减少交易环节税费等。
年底钢价走势纵论
从近期的几次国务院工作会议上透露的信息看,“调结构”已经基本到一段落,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再坚持“调结构”将激化业已形成多年的产业矛盾和政经矛盾,不利于下一步的改革工作的推进,“稳增长”将成为下一步改革工作的重点,现在的“稳增长”也从 原来单纯量上的“稳增长”概念演化为质上的“稳增长”,通过改革激发市场自身的活力,通过简政放权让市场回归于本源,减少过多的行政干预。
在三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后仅一天,国家发改委22日就批复了包括铁路和机场在内的8个重大基建项目,总投资达1500亿元。而就在一周前,发改委刚刚批复投资总额900亿元的3个铁路项目。在房地产持续调整拖累经济增长的压力下,通过扩大铁路等基建项目对冲固定资产投资整体下滑的趋势,表明中央发出经济稳增长的明确信号。
在三季度经济数据持续下行的背景下,国家发改委和地方政府近期密集发布包括铁路、机场等基建项目在内的公共设施项目,为经济稳增长发出明确信号。“相比前三季度基建项目的总投资额,22日批复的1500亿元投资额体量虽不算大,但稳增长信号明显。”今年二季度出台的一些稳增长措施,其中便包括加大对公共投资项目,尤其是基础建设项目的投资。而三季度财政支出出现一定程度回落,这在三季度GDP增幅上也呈现出一定影响。预计四季度在公共设施项目上的投资力度还将加大。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9月份我国粗钢产量为6754万吨,同比持平;9月粗钢日均产量为225.13万吨,环比增长1.28%。1-9月我国累计粗钢产量为61800万吨,同比增长2.3%,比1-8月减缓0.3个百分点。尽管9月份全国粗钢日均产量环比略有增长,但月产量同比已经零增长,环比还小幅下降,反映出国内粗钢产量增势已处于明显放缓态势。近期北方地区雾霾天气频发,钢厂面临的环保压力将越来越大。尽管APEC会议期间唐山地区钢厂限产主要集中在烧结机方面,目前看对高炉及轧线生产总体影响不大,但如果会议召开期间雾霾天气不见缓解,不排除钢厂停产、限产范围将会被要求进一步扩大,市场对于后期钢厂减产的预期依然存在。
年底钢价基本还将在底部运行,短期大幅反弹的可能性不存在,价格走势将在短期因素作用下出现间歇性的脉冲反弹,而反弹过后如果没有现货成交量的配合和支撑,钢材市场价格还将再次下行,不排除出现最后一跌的可能,加大市场操作的难度,只有适度控制库存,关注期货市场的资金流动情况,才能把握市场的动向。